诈骗罪取保候审后具体的判决结果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,不一定会判缓刑,也有可能被判实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: 与诈骗金额相关
数额较大:如果诈骗金额在 3 千元至 1 万元以上,属于数额较大,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若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有积极退赃、认罪认罚等良好表现,可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,如缓刑、拘役或管制等,甚至有可能单处罚金。 数额巨大:当诈骗金额达 3 万元至 10 万元以上,为数额巨大,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即使取保候审,由于犯罪情节相对严重,一般也会判处实刑,但如果有从犯、立功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,刑期可能会在该量刑幅度内适当降低。 数额特别巨大:诈骗金额在 50 万元以上的,属于数额特别巨大,量刑可能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取保候审,罪犯被判处重刑的可能性依然较大,不过若存在自首、重大立功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,也会对最终刑期产生影响。 与犯罪情节相关
是否有从轻减轻情节:如果犯罪嫌疑人有自首、立功、坦白、认罪认罚、积极退赃退赔等从轻、减轻处罚的情节,法院在量刑时一般会予以考虑,从轻判处。比如犯罪嫌疑人在诈骗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,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,构成自首,那么在判决时可能会在相应的量刑幅度内减轻处罚。 是否有从重情节:若存在诈骗救灾、抢险、防汛、优抚、扶贫、移民、救济、医疗款物,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,诈骗残疾人、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,造成被害人自杀、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从重情节,即使取保候审,也会对犯罪嫌疑人从重处罚. 与取保候审期间表现相关
遵守规定:在取保候审期间,犯罪嫌疑人如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,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、县,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,不干扰证人作证,不毁灭、伪造证据等,会被视为有良好的悔罪表现,在量刑时可能会作为从轻情节予以考虑。 违反规定:反之,若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,如擅自离开居住地、干扰证人作证、毁灭证据等,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,重新羁押,并且在判决时会作为从重情节考虑,加重处罚。 |